“刚说‘兄弟价’,转头就喊‘全价’。”普京前脚离开北京,俄财政部后脚就把免税红包塞回口袋,西伯利亚力量2号瞬间从“稳了”变成“再谈”。
事情得从9月那场高调访问说起。专机还在回程,媒体通稿已经铺满:中俄蒙三方备忘录落笔,500亿立方米年输量、30年合同、250亿美元预算,数字亮得晃眼。蒙古国盘算过路费,中国多一条气路,俄罗斯想用它顶替被炸坏的北溪,看起来三赢,谁都没亏的道理。可备忘录不等于施工图,俄气公司原本指望政府给点减税甜头来垫资,现在倒好,财政部直接放话:三年里别想着优惠,出口关税也别惦记,预算窟窿先顾军费。
理由不复杂,俄乌冲突把国库烧出一个大口子。西方市场1570亿立方米的年销量掉到390亿,现金流断了,俄气账上只剩470亿人民币,还年年亏损。军费是硬支出,管道只能往后排。于是项目成本一下子全压在俄气身上,它得自己找钱铺几千公里钢管,设备、人工、机械哪样都不打折。更尴尬的是,本来拉投资靠的就是“国家让利”这张牌,牌被抽走,外资观望,连国内银行都多问两句风险。
中国这边倒不慌。卡塔尔、澳大利亚的液化船照常到港,中亚管道也咕噜咕噜送气,国内产量还在往上爬,西伯利亚2号只是多出来的那根管子,不是唯一那根。谈判桌上,价格才是核心。中方团队想把气价砍到120-130美元/千立方米,俄气死咬265-285美元,说这是“西伯利亚力量1号”的现行价,不能破功。普京之前承诺“比欧洲便宜”,可没说要打对折,于是两边把计算器按得冒烟,一条线算到现在还没合拢。
蒙古国夹在中间,心情像坐过山车。过境费是白捡的钱,可只要中俄没谈拢,这笔收入就还在纸面上。乌兰巴托只好一边表态“全力配合”,一边私下催促“快点开工”,生怕夜长梦多。
眼看2025年通气目标,现在连融资模型都得回炉。俄气想拖不起:晚一年,欧洲销量继续掉,亚洲替代窗口也在缩小;中国不着急,价不称心就继续买现货,反正船气随到随付;蒙古更没筹码,只能干等。三方嘴上都说“项目一定会推进”,可身体很诚实——工地没动静,招标没下文,连环境评估都还没递完材料。
有人猜,俄财政部玩的是“以退为进”,先砍优惠,再拿工期逼中方在价格上松口;也有人猜,俄气真没钱,万一谈不成,项目可能缩成“西伯利亚力量1号”的延长线,舍弃蒙古走直线,过境费直接清零。说法满天飞,唯一确定的是:没有减税,俄气就得把成本打进报价里,气价下不来,中方就继续按兵不动,循环一圈,工地还是青草一片。
接下来能看的戏码大概就两套:一是中方退一步,接受200美元左右的中位价,俄气用未来对华销量去银行做抵押,硬凑出启动资金;二是俄方再熬半年,真撑不住,回头找财政部“特事特批”,把减税改成“先征后返”,面子上不破坏预算法,里子还是给了补贴。不管哪一套,工期都要往后挪,原本2025年通气的计划,悄悄改成2027年也没人敢拍桌子。
对老百姓来说,远在西伯利亚的钢管暂时影响不到灶台的火苗,该做饭做饭,该洗澡洗澡。可要是气价谈不拢,国内终端价格就少了一个下行砝码,进口成本长年挂在高位,燃气公司、工业用户、甚至发电成本都得继续精打细算。换句话说,项目黄不了,可晚一天,便宜的“毛气”就晚一天到,省下的银子也就晚一天进账单。
更微妙的是,俄罗斯把亚洲当成救命筏,却一边缺钱一边不肯降价,这算盘珠子拨得啪啪响,就是没算出利息也在涨。中方手里握着多元进口牌,时间成本天然低,拖得起;俄气现金流告急,越拖越贵,银行利息、设备涨价、人力成本都在涨,最后可能发现,早降价早通气反而赚得更多。商业世界里,谁先眨眼谁认怂,可认怂的那方往往反而先回血。
项目最终肯定还得签,只是签字那天回头看,今天这一出“反悔减税”就像菜市场最后的甩话:“不便宜卖了,我抱回家自己吃。”可真抱回家,冰箱也放不下,最后还得拉回摊前,找个台阶降价出手。能源大单跟买菜一个理,声势再大,也敌不过账户里实打实的数字。
气价到底砍到多少才肯握手?工期要拖几年才能听见焊枪点火?蒙古的过路费会不会从十亿缩水成五亿?这几道题,三方还得继续掐,媒体也得继续算。看客们搬好板凳,下一回合报价单甩出来,再决定鼓掌还是嘘声。
直接配资官网首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