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问我,最近国际政治圈最让人意外的事儿是啥,我肯定会说是莫迪这一嗓子。
这位印度总理前两天突然“开火”,可你猜他瞄准的是谁?不是老对手巴基斯坦,也不是邻居中国,而是掉头就给自己国家来了一记“当头棒喝”。莫迪直接点名批评的,是印度对外国经济的依赖,说这才是印度真正的敌人。
这话听着就有意思了。别人家吵架都是对着外人,这位倒好,先把自己家的问题抖搂了个干净。
航运业的“掉价”让人心疼
咱先说说莫迪提到的航运业这档子事。你知道吗,五十年前印度自己的船公司还能承担全国40%的货运,现在呢?只剩下可怜巴巴的5%了。
这是个啥概念?就好比你家开了个快递公司,结果现在自己家寄个包裹都得找别人,而且还得交一大笔钱。印度每年光是给外国航运公司的钱,那数字看着都心疼。
更要命的是,这不光是钱的问题。你想想看,关键时刻人家航运公司要是不给你运了,或者故意涨价,你能咋办?只能干瞪眼。这就像把自己家的命脉交给了别人,人家一掐脖子,你就得跪。
制造业的“倒车”更扎心
再说说印度的制造业,这个更扎心。
2014年莫迪刚上台那会儿,雄心壮志地喊出“印度制造”的口号,目标是让制造业占到GDP的25%。结果十年过去了,不但没涨,反而从16%掉到了13%。这哪是往前跑啊,完全是在倒车!
拿手机产业来说吧,印度现在确实是全球第二大手机制造国,听起来挺牛的。可你仔细一看,人家干的基本都是“拼装活儿”。核心的东西——芯片、屏幕、电池——全得从外面买,就像你说你会做饭,结果连锅碗瓢盆都得别人给你准备好。
这种情况下,你说你是制造大国?说出来自己都不好意思。
美印关系的“拧巴劲儿”
莫迪这番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背后的时机很微妙。
最近美国对印度是又打又拉,一边说要拉拢印度对付中国,一边又在贸易上处处卡脖子。H-1B签证费用直接涨到10万美元一份,这哪是什么正常提价,明摆着就是在给印度“下绊子”。
面对这种压力,印度的反应倒是挺硬气。俄乌冲突期间,西方国家喊破嗓子要制裁俄罗斯石油,印度反而大量买入,现在每天从俄罗斯进口160万桶原油,成了全球最大的俄油买家之一。
你说这是“唱反调”吗?我觉得更像是“看准了自己的利益在哪儿”。便宜的油不要白不要,管你西方高兴不高兴。
“印度制造”的真实困境
说到底,莫迪这次发火,真正想解决的还是“印度制造”这个老大难问题。
这几年印度确实吸引了不少外资,苹果、富士康、三星这些大厂都把部分生产线搬到了印度。看起来势头不错,可问题在于,这些基本都还停留在“代工”阶段,离真正的“制造强国”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要从“组装工厂”变成“制造强国”,需要的可不只是厂房和便宜劳动力。技术、研发、教育、制度保障,哪一样都不能少。
可印度现在面临的老毛病还一大堆:基础设施跟不上、办事效率低、土地征用难、劳动法繁琐。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印度虽然在营商环境排名上有所进步,可在土地获取、合同执行这些关键环节,还是落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
转型之路有多难走?
莫迪这次算是把话挑明了:真正的敌人不在远方,就在身边,就是自己的不成熟。
这种思维转换其实挺不容易的。大多数政客都喜欢把责任往外推,找个替罪羊让老百姓出出气。可莫迪这次选择了一条更难走的路:直面自己的问题。
从“代工”到“创新”,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科研机构、技术人才、资本支持、政府协调,每一环都不能掉链子。这不是靠几年就能完成的,得准备打一场长期战役。
老百姓怎么看?
我觉得,莫迪这番话虽然说得挺实在,可老百姓能不能买账,还得看实际行动。
毕竟,“印度制造”这个口号已经喊了十年了,结果制造业占比还在往下掉。现在再来一遍“狼来了”,大家会不会还有耐心,真的不好说。
更关键的是,产业升级这事儿,不是光靠政府一头热就能成的。企业愿不愿意投钱搞研发?工人能不能跟上技术升级的步伐?教育系统能不能培养出合格的技术人才?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再好的规划也只是纸上谈兵。
写在最后
莫迪这次“亮剑”,表面上是在批评经济依赖,实际上是在给全社会打预防针:接下来的路会很难走,但必须得走。
能不能从“觉醒”走向“蜕变”,关键看执行力和改革决心。印度要想在国际舞台上真正站稳脚跟,光有嘴上功夫可不行,得有真刀真枪的硬实力。
你觉得印度这次能成功吗?还是会像以前一样,雷声大雨点小?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咱们一起讨论讨论。
直接配资官网首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