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共学勉之
图片
年岁渐长,很多人开始思考命运的事。为何努力未必有果?为何世事难尽人意?有人归咎于“命”,也有人在“命”中醒来。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写给儿子的家训,也是一部关于“人能否改变命运”的思考录。书不长,却沉稳如钟,每一句话都像一柄钥匙,打开一个个我们未曾深想的念头。
图片
图片
01.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了凡四训·立命之学》
释义:过往一切,譬如昨日已尽,无法更改;未来所行,皆为今日新生,尚可掌握。
心得感悟:有时候,心头莫名压着一块石。说不清是哪一件往事,又似乎是许多未曾说清的话、未曾完满的事,日积月累,聚成沉重的影子。
读到这句,心头竟像被风吹了一下。原来,昨日与今日,本非连轴之物。过去如夜里已熄的灯,再多回头望,也唤不回光。
若执着于“早知道”,那每一个“今天”都将被昨日重复折磨。
《庄子》里有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天地不恋昨日,万物不困过往。人也一样。若心中肯予昨日一死,才有今日之生的可能。
一念转处,已是新天。
02.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了凡四训·立命之学》
释义:命运之流,并非全由天意安排,其走势源于人心;福分之得,并非偶然降临,其本质出于自身修行与努力。
心得感悟:许多时候,人在生活中像一叶小舟,随波逐流,任凭风起浪涌,心中却无掌舵之力。
是身陷命运,还是舍弃主动?此句似一道静水,提醒我,那些称之为“命”的,其实不过是自己日日种下的因、年年结出的果。
《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此“求”,并非求于人、求于天,而是静观内心,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怨不争、不苛不滥,如此走下去,一草一木也终有回应。命,从未遥远,它的每一步,都踏在人心上。
图片
03.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了凡四训·立命之学》
释义:所谓种福之地,不在远方,也不在庙宇,而在人心之中。若能向内探照,真心所感,皆有回应。
心得感悟:有时候,总想去寻找什么:一处风水、一种机会、一个贵人。可转了许久,心却愈发空。
读这句话时,仿佛有人轻轻提点:“你所要的,其实一直在心里。”
“方寸”虽小,却是万象之源。《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善从何积?从一念起心开始。
不是外求的大小功德,而是内心是否存有光明。有光的心,自会照见福田所在;不争而得,不求而通。
04. 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了凡四训·立命之学》
释义:行进还是退让,是时机所致;成就的快慢,也有节律安排。若能看清此理,便可澹泊无求,安住当下。
心得感悟:人生中的迟与速,有时像潮水,有时像雾。等不到的,不一定永远不会来;来得快的,也不见得稳。
“澹然无求”这四字,读来不似放弃,而是一种沉静的明白。《老子》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是不想,而是不执。不是不动,而是不躁。
进退之间有命理,快慢之中藏节奏。若心不忙,脚步自稳,山重水复之处,或许就藏着无意中的柳暗花明。
图片
05. 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了凡四训·立命之学》
释义:面对他人,应多关怀其困境、急需之处;回观自身,则要时常省察、清理内心之杂念与不正。
心得感悟:人心似水,若只流向自身,终有淤塞;若能内澄外润,自可清明生动。
这句话中,一“外”一“内”,像是一盏双面之灯。人若总以自己为中心,久而久之,就难免偏狭;若能时时自省,便有余力去体察别人之难。
《礼记》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修身”两字,常被误作高远,其实最初不过是,能否照见自己的心起念动,能否放下私心杂欲。
当内心能静,才能看清别人之需;当愿意助人,亦是在宽自己。
总结:
人不是凭空掌握命运,而是从每一念、每一举之间,一点一点地构建未来的路。
在纷扰中保持清明,在未至中心怀等待,在今日里种下福田,不惧昨日,不问将来。
此刻心安,步自稳矣。
与君共勉。
#国学#国学经典#经典诗歌#名人名言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直接配资官网首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