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网络图片。(图片来源:Geostrata)
伊朗媒体曝出,17号那天,伊朗处死了一名跟以色列摩萨德挂钩的间谍,名字叫沙赫巴兹。
6月以色列和伊朗交火期间,以色列在伊朗搞的那些间谍帮了大忙,给第一波空袭撑腰不少。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间谍利用偷偷送进伊朗各地的武器和无人机,对伊朗的防空体系和指挥中心搅了个混乱。
就在冲突爆发前,这些隐藏在伊朗的间谍们不断给以色列传送情报,内容包含伊朗军事基地和关键人物的行动轨迹,还帮着验证了以色列卫星拍下的照片。
说到以色列那边,招间谍的套路还挺讲究的,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挑选目标,重点锁定那些背景复杂、对以色列有潜在帮助的人选。接着,他们会慢慢培养信任,借着共同利益或者思想认同慢慢拉近关系,逐步把人拉下水,最后才正式“开工干活”。
针对以色列和伊朗之间那场角力,博观工作室又放出了“以伊隐蔽战线的战争”第二篇,继续聊聊这场看不见火光的较量。
博观工作室出品
文|环球时报记者 线一凡
1
“炫酷”的活儿?
美国《华盛顿邮报》爆料说,以色列的情报部门可不像21世纪初那会儿那么低调神秘,如今摩萨德、辛贝特这些间谍故事,频频出现在新闻里和热播剧中,简直刷屏般火爆。
之前那些鲜为人知的行动细节,这会儿被前所未有地曝光出来了。像是之前暗杀伊朗核物理学家穆赫森·法赫里扎德,还有以色列和巴勒斯坦“12日冲突”里一堆间谍活动的具体经过,媒体可都报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
奈飞播的《间谍》、苹果TV的《德黑兰》这些热播的流媒体剧,把摩萨德和其他情报部门刻画成一个既冰冷又高效运转的机器。
电视剧《德黑兰》的剧照。(图片来源:Apple TV Plus Press)
那以色列情报机关对这番曝光是不是感觉心神不宁呢?
说的正是,过去那种普通人根本摸不着边的情报机构,现在倒是主动张开怀抱,大力推动这种曝光。以色列前情报员说了,这么干的目的就是“招揽更多的间谍”。
摩萨德在他们的长期招募计划里,把提升社交媒体的曝光度当成了重中之重,所以他们会有意无意地放出一些还没确认的行动细节。眼下这机构还主动搭上了一些影视作品的顺风车。好莱坞那部《壮志凌云》帮美国海军招了不少人,以色列情报部门盯着这个套路,想让“为摩萨德干活”听起来更带感、更有范儿。
《007》系列间谍电影的宣传海报。(图片来源:eBay)
当年给摩萨德干了28年的阿夫纳·亚伯拉罕,现在转行给好莱坞电影厂提供“间谍片”顾问,他说,以色列真得多培养点特工,“那些曝光出来的摩萨德行动正好造就了传奇,震撼着大家,也带来了更大的影响。”
亚伯拉罕说,他当年还是个小年轻特工,常跟同事们从《007》电影里找点儿灵感,他帮忙打造的以色列摩萨德新官网也延续了这思路。网站主页上挂着一句没署名的话:“突然间,我发现自己干的事,可能只有电影里才能见着。”
2
冒险的碰面
据新闻调查机构Propublica爆料,摩萨德的官员透露,跟以方情报机构打交道的伊朗及周边国家的人,他们投奔摩萨德的理由既有私心,也夹着政治考虑。有些人是被以色列承诺的钞票、家庭医疗保障和出国留学机会给吸引了,还有些人是对自家政府心生不满。
“闲聊就是帮敌人!”这是苏联反间谍的宣传海报。(图片来源:eBay)
大概十五年前,摩萨德的海外间谍招募方式开始转弯,过去那些负责靠近并摧毁中东敌对国家防空设施、盯着重要人物出行的活儿,通常是由以色列前线特工包办的。眼下,随着科技和社交网络飞速进步,为了更好地渗透伊朗,以色列正大规模招兵买马,重点招募伊朗人以及其周边国家的公民来执行间谍任务。
以色列官员透露,一名叫A的伊朗间谍是在德黑兰附近一个小镇长大的,出身工人家庭,过着平凡的生活。A上大学后,因为和朋友搞出点乱子,被巴斯基民兵——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下属的武装力量抓了,关进了审讯室。尽管他和朋友后来被放了出来,这段经历却让他满腔怒火,想狠狠地报复政府。没过多久,他在海外的一个亲戚把他的名字递给了以色列情报机关。
以色列情报人员专门盯着那些对本国心生不满的,结果A得到了个“免费旅游”的机会,去邻国转转。借着这趟旅行,A跟摩萨德的人碰了面。摩萨德审查过后,邀他当伊朗情报员,还允诺不少好处。摩萨德特别提到,万一A在潜伏时被抓,以色列会照顾他的家属。A经过一段时间由以色列情报和武器专家培训,今年6月在伊朗和以色列冲突爆发前回国,成了执行破坏任务的一分子。至于行动后怎么藏起来或撤退,以色列方面则守口如瓶。
6月13号,正值以色列和伊朗交火期间,摩萨德放出一段视频截图,现身说法地展示了两名间谍怎样从内部袭击伊朗目标。(图片来源:路透社)
前以色列摩萨德头牌梅尔·达甘(2002-2010年执掌大权)曾直言,他对摩萨德在招募间谍上的本事感到格外自豪。达甘提到:“想搞到伊朗内部的线人,最有戏的是利用这个国家复杂多样的民族构成,加上那些对政权心怀不满的群体,其中还有不少是真心反感现政权的。”
到2022年6月为止,伊朗大约有8855万人口。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德黑兰、伊斯法罕、法尔斯、呼罗珊拉扎维和东阿塞拜疆这几个省。全国人口里,波斯族占了大约66%,阿塞拜疆族占25%,库尔德族占5%,剩下的就是阿拉伯人、土库曼人之类的少数民族了。
3
越陷越深,回头无路
以色列的前后官员都说,间谍基本能分成两种:一类是干传统活儿,潜伏收集情报再交给上头;另一类则喜欢搞激进的武装行动,比如对科学家下手或者袭击防空系统。话说回来,考虑到后者被抓住风险大,还得顶死刑,多数人还是偏向干第一种吧。
有个高层官员说了,想让人背叛自己国家,可不是件轻松事儿。发展的过程其实是慢慢来的,先给点小任务,小请求,没啥大不了。任务一环接一环,慢慢地要求越来越重。都是在试探人心,要是间谍乖得跟个孩子似的,任务自然就越来越“硬”。想要抽身?那可真难,越挣扎越深陷,回头无路。压力、威胁乃至敲诈这些,摩萨德都拿着牌,牢牢把控着局面。那位官员还提到,招募师一般不太会直接吓唬或胁迫人,摩萨德却总有办法找到合适的突破口,抓住对方的软肋,带着对方迈出“第一步”。
今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冲突时,德黑兰市区的一些建筑被以方袭击了。(图源:Getty images)
“钱这事儿肯定重要,”这位官员说得明白,但人心可是讲感情的,要是被招募的人被某个实打实的好处吸引,那摩萨德给的‘帮助’就能把他套进去。
上面说的A就是这么被吸收进来的,摩萨德先摸清了他心里的不满。接着,给出了他难以割舍的条件——以色列能帮他一个亲人在伊朗拿不到的医疗救治。医疗照护这招一直是摩萨德招人的老戏码,巴勒斯坦不少抗争组织也是靠它被渗透的,尤其是在针对伊朗间谍的操作上,这招更是灵验得紧。
摩萨德在网上布了不少“圈套”,会专门搭建波斯语网站,还在社交平台发波斯语帖子,嘴上说着帮伊朗癌症病人啥的,有问题的人凑上去,这些帖子往往直接带你走进情报局招人的电话或者加密联系方式。
还有一种招揽伊朗间谍的“诱惑”就是给出国到国外高校深造的机会。摩萨德的招募团队经过调研发现,伊朗社会和文化一直特别看重优质的高等教育,伊朗政府也支持高教发展和国际交流。因此,借着提供西方大学的进修名额,成了吸引间谍的一招狠招。
6月23日伊以冲突时,一男子举着伊朗国旗,旁边停着一辆在以色列袭击中毁坏的伊朗红新月会救护车。(图片来源:法新社)
一旦锁定了候选人,摩萨德通常会挑土耳其、亚美尼亚或者阿塞拜疆当作第一次见头的地点,泰国、印度和几个东南亚国家也在备选名单里。候选人得过一轮又一轮的面试和心理测试,心理专家会隔着单向镜头盯着他们的表现,来判断这些人适不适合给摩萨德干活。就算真被录用成间谍了,也得定期再测试,看看他们的忠心到底还在不在。
那些准间谍得经过密集的培训和严密的监管。为了不露马脚,他们会按部就班地学间谍技巧,什么穿戴打扮、开什么车,还有怎么悄悄把钱用起来。
与此同时,间谍的联络人也相当关键。有个玩转这套的前摩萨德特工说,联络人在前线间谍眼里,简直就是教父、保姆、心理医生、灵魂导师,甚至能当成“家人”看待。联络人要干的事,就是和前线间谍搭建起坚实的感情桥梁,让他们感觉踏实、有靠,能自在地把心底最隐秘的事儿都跟联络人说。
据伊朗媒体报道,9月17日,摩萨德间谍沙赫巴兹被执行绞刑。因为工作性质,他能自由进出伊朗重要数据中心,后来通过访问摩萨德搭建的网络招募页面成为间谍。被策反后,他泄露了大量伊朗机密信息。他曾向摩萨德求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还要求美国永久居民身份和价值1.2亿美元的数字货币。(图源:伊朗塔斯尼姆通讯社)
间谍们透露的任何信息,不管是关于自己还是伊朗政府的,都藏着潜在的价值。无论是用来拉近和间谍的关系、掌控他们的“把柄”,还是能捕捉到伊朗政府的动向和重要细节,就连间谍圈子里的人物,摩萨德也得琢磨着能不能从中捞到好处。
报道说,在伊朗冲突里,针对重要人物和设施发难的间谍,最少在境外,甚至是在以色列本土接受了长达5个月的培训。以色列情报部门搭建了专门场地和模型,反复练习和模拟,教间谍们怎么在冲突中给伊朗重重一击。
参与暴力行动的间谍队伍总共不少于20个小组,每个小组大约有4到6人。他们的重点打击对象锁定在伊朗的防空系统,这些重要目标清单都是由以色列空军拿给他们的。每个小组都拿到各自的任务指令,还一直跟联络官保持联系,随时调整他们的行动方案。
有些间谍是伊朗本地人,另外也混进了邻国的老乡和伊朗侨民。他们利用伊朗和邻国那条绵延漫长的边境,悄悄地分头潜入,藏身伏击。直到6月12日,冲突打起来的那会儿才现身……
直接配资官网首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