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王氏家族的鼎盛时期主要集中在魏晋时代,尤其是在东晋初年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高峰。历史上曾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形容当时他们与马氏门阀共同掌控天下的格局。而这股显赫家族的发迹地,正是在风景秀丽的金陵一带。
几十年前,考古学界爆出一大重磅发现——“象山东晋贵族墓地”的发掘,其中涵盖了象山地区琅琊王氏的墓群。随着考古工作不断深入,新的发掘成果不断涌现,逐渐揭示出那些被历史尘封的故事,让世人得以一窥魏晋时期贵族生活的细节。
1965年至1970年间,在江苏南京北郊的新民门外象山,考古队开展了一系列细致的调研和发掘。六座东晋时期的墓葬被发现,墓中石刻的墓志铭清晰可见,为辨识墓主人身份提供了宝贵依据。这些墓葬群被初步判定属于琅琊王氏中王彬家族,内埋有王彬本人、其夫人夏金虎以及长女王丹虎等亲属的遗骸。
展开剩余87%由于年代久远,王彬本人的墓葬遭受严重损毁,相关的文物残缺不全,但其他墓葬则保存较为完好,为研究者提供了较为完整的资料。随着考古的进一步推进,出土了包括铜器、琥珀、铁器和金器等多种珍贵文物,这些实物为理解当时的文化生活和社会结构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尽管如此,要全面解读历史背景,还需结合当时的重大事件与社会环境。
王彬生于公元278年,是琅琊王氏中重要的第三代成员,王正的第三子。自幼接受系统教育,品学兼优,自律严谨。外界对他的评价普遍是“品行端正”,年轻时便被地方政府任命为官,展现出早熟的政治才干。然而,光靠品德是难以在那个动荡时代稳固地位的,谁能掌控政权,谁才是真正的主宰。
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让中原地区陷入战火,世家大族不得不为生存奔波,东晋政权选择定都南京,凭借长江天险筑起天然防线,成为避难与重新聚集的重镇。尽管外敌难入,内部的门阀纷争却异常激烈,世族与皇族间的权力斗争时有发生,令王彬深谙其中的复杂与险恶。
身处如此纷乱的环境,王彬主动投身军营,屡次参加对叛军华轶的讨伐,立下战功,赢得封赏,文武双全,名声日隆。太兴元年(318年),司马睿即位为东晋皇帝,王彬的官职随之提升至侍中,地位水涨船高。
然而,朝廷的隐患依旧未除。永昌元年(322年),王敦在江州举兵,发起震动朝野的“王敦之乱”。王敦身为开国功臣,势力强大,对新皇司马睿颇有不满,他认为削弱琅琊王氏是平衡朝局的关键。司马睿为此提拔其他门阀,削弱王敦势力,且派宗室司马氏出任湘州刺史,激起王敦极大反感。
泰兴四年(324年),豫州刺史去世,王敦乘机起兵攻打石头城,皇帝派兵迎敌却失败,焦急之下,唯有派王彬前去谈判。尽管同为王氏一族,王彬与王敦性格迥异,彼此间充满矛盾。尤其是在太宁元年(327年),王敦计划再次发动叛乱,王彬得知消息,脸色凝重。王敦察觉王彬并非同路人,下令捉拿他。面对威胁,王彬毫不畏惧,反讽道:“当年你杀我堂兄长,如今又要杀我堂弟吗?”表现出铁血刚直。
得益于其正直与才能,王彬仕途顺畅,深受皇帝信赖。咸和四年(329年)苏峻之乱结束后,王彬被任命为大匠,主持修缮因战火损毁的宫殿。此后,他还曾任尚书右仆射等重要职务,对朝廷贡献巨大。历经多朝,他始终受重用,直至咸康二年(336年)逝世,享年59岁。朝廷为表达哀悼,追赠其为卫将军。
史料记载中,王彬日常生活朴素,常穿布衣,不喜奢靡,大鱼大肉甚少,素食为主,生活简约。令人意外的是,当他的墓地被发掘后,他的形象发生了微妙变化。
贵族墓葬在选址上极为讲究,多分布于丘陵半山,讲究风水布局。王丹虎,王彬的长女,她的遗骸与父亲安葬于同一墓室,这在男尊女卑的当时社会极为罕见。史学研究认为,只有身份显赫的世家女儿才享有此殊荣。更重要的是,王丹虎终身未嫁,故能安眠于父旁。其他两位已婚女儿王翁爱、王隆爱则葬于夫家。
家族墓葬的排列遵循长幼尊卑,通常“北长南幼、前幼后长”,也会结合墓主身份灵活布置。因年代久远,保存不全属常见。六朝墓普遍为砖室墓,继承汉代木椁墓传统,成为中国古代墓葬演变中的重要里程碑,影响至明清乃至现代。
整理文物时,考古队惊见王丹虎墓旁放置着约200颗朱红色丹药,直径约0.4至0.6厘米,存放于盒中。化验显示,这些丹药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现代科学表明,硫化汞用于印泥、生漆及塑料等领域,服用则极毒,专家由此质疑:曾被誉为“品行端正”的王彬,难道会毒害自己女儿?
但仔细分析可为王彬“洗清嫌疑”:王彬逝于336年,王丹虎逝于359年,相隔二十余年。女儿葬于父墓,显然是王彬生前安排,无人能在他死后随意决定。且当时硫化汞并非现代眼中的毒物,反而被视作珍贵“仙丹”。
魏晋时期科学有限,社会盛行迷信,六朝士大夫阶层对长生不老的仙丹趋之若鹜。名士如王羲之,炼丹术士葛洪等人广为流传炼丹秘法,《抱朴子》记载丹砂(硫化汞)价比黄金白银。富贵人家争相求仙丹延寿,导致大量服药中毒身亡,成为那个时代悲剧。
从现代视角看,服用“仙丹”行为荒诞,王丹虎墓中这批丹药非“毒害”象征,反映的是父亲对女儿的深切关爱。在女子地位低下的封建社会,能得如此厚葬,已彰显她非凡身份。王丹虎墓志字体方折刚劲,显出其家族地位之显赫。
王丹虎虽无显赫功绩,仅以“王彬长女,字丹虎”被铭刻,但墓中陪葬的珍贵仙丹证明她的身份不容小觑。2013年南京板桥发现另一大型墓葬群,其中一魏晋朝廷官员墓中亦有仙丹出土,仅十几颗,远不及王丹虎的数量,进一步佐证了仙丹与身份尊贵的关联。
史书记载父女均因病逝,极可能与长年服用含硫化汞的丹药有关。整体来看,王彬堪称魏晋时代的正直君子,对子女关怀备至。出土陪葬品显示,王丹虎追求时尚生活,墓中陈列金钗、金簪及宝石,均为珍贵艺术品,在其他世家墓中也难得一见。
作为家族长女,王丹虎享受尊贵生活,无需依靠婚姻联姻,她也未急于出嫁,反映出王彬对女儿选择的尊重与开明。王丹虎安逸富贵,心愿是延长生命以尽享荣华。她服用仙丹,很可能是自己的决定,符合当时士大夫阶层的流行风尚。
有学者推测她可能信奉道教欲求长生,但墓志中无道号记载,王家虽尊崇道教,若她真信仰道家,应有明显标示。最终,钟情新鲜事物的王丹虎,因服仙丹反而命短。
古籍载,这类丹药具成瘾性,长期服用难以戒除,生活难以正常进行,婚姻自然更是难以成行。但正是这些丹药为专家研究魏晋文化提供了珍贵线索。
——摘自《闽之墓以及已毁的王彬墓》(李文儒主编,中国十年百大考古
发布于:天津市直接配资官网首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