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那些惊心动魄的战役中,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夷陵之战,以及借东风取胜的赤壁之战都广为人知。但要论最令人捏把汗的,当属魏国灭蜀的关键一役——绵竹之战。这场战役究竟暗藏哪些惊险内幕?当时又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呢?
一、司马家族的野心膨胀
三国后期局势发生巨变,魏国在司马家族的掌控下军力达到顶峰,已具备同时攻打蜀吴两国的实力。反观东吴,因君主昏庸导致国力衰退;而蜀汉在刘禅继位后更是每况愈下——诸葛亮在世时尚能维持,待其逝世后,朝中仅剩姜维等少数人才支撑,加上连年北伐耗尽国库,蜀汉已是强弩之末。
展开剩余75%此时执掌魏国大权的司马昭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拿最弱的蜀汉开刀。他信心满满的原因有三:其一,蜀汉名将凋零,除姜维外仅剩老将廖化;其二,多年征战已掏空蜀汉家底;其三,这场战争能助司马家族树立威信,为日后篡位铺路——这也正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由来。
为确保万无一失,司马昭调集十八万大军,并施展声东击西之计:派小股部队佯攻东吴。这一计策连蜀主刘禅都蒙在鼓里——当时他正在成都醉生梦死。虽然姜维识破计谋并上书警示,但奏折被奸臣黄皓调包,导致刘禅看到的竟是边境无忧的假消息。就在蜀国君臣高枕无忧时,魏国铁骑已逼近边境。
二、奇袭与反制的拉锯战
灭蜀战役分两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汉中之战中,魏军三路并进势如破竹,很快攻陷阳安关。姜维被迫退守剑阁天险,却遭邓艾部队截击,幸得赵云之子赵广舍命相救才突围成功。凭借剑阁易守难攻的地形,蜀军暂时稳住阵脚,连续击退魏军进攻。
战局陷入僵持后,魏军内部产生分歧:司马昭考虑撤军,但邓艾坚决反对。这位起初反对伐蜀的将领,此刻却提出一个疯狂计划——亲率万人穿越阴平小道奇袭成都。这条路线要跨越悬崖激流,堪称死亡行军。在钟会默许下,邓艾带着视死如归的士兵开始了这场豪赌。
三、蜀汉的悲情落幕
当邓艾部队在崇山峻岭中艰难跋涉时,主力魏军仍在剑阁佯攻。历经千辛万苦,这支只剩七千人的奇兵终于出现在成都平原,却被蜀军哨探。刘禅急派诸葛瞻率三万守军迎战——这位诸葛亮之子虽饱读兵书却缺乏实战经验,面对疲惫不堪的魏军竟连吃败仗。
在三万对七千的绝对优势下惨败,恼羞成怒的诸葛瞻不顾部下劝阻再次出城决战,最终与儿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沙场。随同殉国的还有张飞之孙张遵等将门之后。消息传回成都,惊慌失措的刘禅在奸臣蛊惑下开城投降。此时仍在剑阁奋战的姜维,直到接到诏书才惊觉国家已亡。
这场战役的戏剧性转折令人唏嘘:邓艾的冒险突袭、诸葛瞻的指挥失误、刘禅的懦弱投降,共同谱写了蜀汉的亡国悲歌。而司马昭也如愿以偿,通过这场胜利为晋代魏立奠定了根基。
发布于:天津市直接配资官网首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